中醫藥特色治療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的優勢和特色,適用于腦梗死,腦梗死后遺癥,腦血管供血不足,腦出血,腦出血后遺癥,頭痛,面神經麻痹,高血壓,癲癇等。
1、針刺療法
(1)毫針法:
方法:毫針刺,補虛瀉實,每日一次,每次留針20—30分鐘,10次為一療程。
適應癥:半身不遂,口角歪斜,肢體麻木,耳鳴目眩,語言不利等。
(2)頭針法
方法:沿頭皮刺入,快速捻轉,每日一次,每次留針30—60分鐘。
適應癥:頭痛,耳鳴,頭重如裹,神疲乏力,胸悶惡心等。
(3)耳針法:
方法:毫針刺,中等刺激強度,每日一次,后遺癥隔日一次每次留針30分鐘,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。
適應癥:口眼歪斜,語言不利,半身不遂,頭暈目眩。
2、艾條灸法
(1)溫和灸:
方法:將艾條的一端點燃,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,距離皮膚約2-3cm,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,一般每穴灸10-15分鐘,至皮膚紅暈為度。
作用:填補真元之氣,滋陰補陽,活血。
(2)雀啄灸:
方法:施灸時,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,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,一上一下施灸。
作用:理脾胃,調中氣,處清降濁,通腸瀉滯,扶正培元,祛病防病。
(3)回旋灸:
方法:施灸時,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,但不固定,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。
作用:補益脈真。
3、耳穴埋豆
方法:選用大小合適,質地堅硬、圓潤的藥丸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,每日自行按壓3-5次,3-7日更換一次,雙耳交替。刺激的強度以患者的情況而定,一般兒童、孕婦、年老體弱、神經衰弱者,用輕刺激法,急性疼痛性病宜用強刺激法。
作用:通過按、揉、捏、壓相應的耳穴,達到疏通經絡,平衡機能,降低血壓等。
4、中藥氧化吸入
方法:將芳香開竅類中藥煎湯,經過氧化后,經鼻腔吸入。
作用:
1) 開竅醒腦,使腦竅恢復神機,五臟得安。
2)減輕腦缺血缺氧,減輕神經損害,改善神經功能。
3)抑制血小板聚集,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,抑制血栓形成。
5、中藥熏洗治療
方法:將藥物煎湯,趁熱,在患處熏蒸、淋洗、溻漬。
作用:
1)疏通腠理,祛風除濕。
2)加快患肢血液循環,增加營養供應,促進組織再生,防止廢用性萎縮。
3)刺激外周傳入神經反饋信號至大腦相應的功能區,產生積極的康復效果。